中经评论:调节收储防范“丰产不丰收”

  如今,秋粮收购正加速推进,玉米收储备受关注。中储粮在东北等玉米主产区增加2023年产国产玉米收储规模,为秋粮收购市场注入强心剂,对市场起到一定支撑作用,但中储粮玉米收购价格与当地市场价格相差无几,对玉米市场的影响究竟如何,还有待观察。

  中储粮增加国产玉米收储规模,能够助力兜住“种粮卖得出”的底线,抖客网,保护种粮农民利益。粮食价格一头连着农民,一头连着消费者,粮价过低会损害农民利益,粮价过高会损害消费者利益,二者都要兼顾。近年来,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粮食价格调控机制,确保粮价在合理区间运行。中储粮承担着“丰则贵籴,歉则贱粜”的调控职能,当粮食丰收、价格下跌时,适当提高收购价格,防止“谷贱伤农”;当粮食歉收、价格上涨时,适当降低粮食售价,确保粮食有效供应,防止“谷贵伤民”。

  玉米全身都是宝,可广泛应用于食品、饲料、工业及能源化工等领域,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。我国是世界玉米第二大主产国和第一大消费国,玉米消费结构以饲料和工业消费为主,食用消费占比很小。玉米价格下跌需从供需关系变化方面找原因。从供应端看,2023年玉米产量和进口量“双增”,产量为28884万吨,同比增长4.2%;进口量为2713万吨,同比增长31.6%。从需求端看,2023年玉米消费总量约为2.78亿吨,其中饲料消费1.88亿吨,深加工消费6800万吨,食用消费1200万吨,其他消费1000万吨。我国经济恢复不及预期,玉米供应增加,养殖端玉米饲用消费下降,玉米供大于求,是导致价格下跌的重要原因。

  中储粮这次增加新玉米收储规模,很容易让人想起2007年至2015年期间,我国在东北地区实行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。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设计的初衷,是在市场供应较为充裕、价格下跌时,通过临时收储的方式收储玉米,保障玉米价格稳定、农民种粮收益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。但是,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粮食供需格局变化,玉米出现阶段性过剩,库存高企、财政负担加重、收储压力不断增大、用粮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突出,玉米的整个产业链明显扭曲、市场效力大幅下降,积弊重重,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。2016年3月,国家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,实行“市场化收购+补贴”的收储政策,至今已近8年时间。

  目前,我国玉米收储完全实现市场化,收购主体由中储粮“一家独大”向多元主体“大合唱”转变。2020年至2022年期间,在疫情、极端天气、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下,粮食价格全面上涨,玉米由于产需缺口大,价格飙升,甚至一度领跑三大主粮。为了保障玉米稳定供应,有关部门从玉米增产和进口增加两头发力,经过几年努力,玉米供需关系明显改善,但价格再次进入下行通道。

  此次增加玉米收储规模,并非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回归。实际上,2016年玉米退出国家政策性收购以后,中储粮虽不再承担国家下达的玉米临储任务,但维护粮食安全、市场稳定、服务调控的根本职责没有改变。当市场出现玉米供求失衡和价格震荡时,中储粮会在关键时刻发挥引领市场的支撑作用,预防“丰产不丰收”的历史重演。

  在收储市场化条件下,市场形势瞬息万变是常态。玉米价格涨跌的成因复杂,与市场供需、天气变化、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有关,指望国家通过增加新玉米的收储规模彻底改变市场现状并不现实。应综合施策,精心组织秋粮收购,尤其要做好玉米收购。统筹抓好市场化和政策性收购,鼓励和引导多元主体积极入市。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,把握好玉米进口节奏和规模,谨防输入性风险。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刘慧) 

原标题:【中经评论:调节收储防范“丰产不丰收”
内容摘要:如今,秋粮收购正加速推进,玉米收储备受关注。中储粮在东北等玉米主产区增加2023年产国产玉米收储规模,为秋粮收购市场注入强心剂,对市场起到一定支撑作用,但中储粮玉米收购价格 ...
文章网址:https://www.doukela.com/keji/264153.html;
免责声明: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
上一篇:细化服务支持民企发展
下一篇:锁凌燕:险资加码不动产要注重能力建设